哈密瓜的甜來自日日的細心呵護
陳文正如數家珍地教我們認識土質、留瓜的結位,可以感受到他的驕傲與堅持,每一株果苗都是珍貴的生命。
走進溫室,沒有想像中的農地雜亂,也沒有令人不適的農藥氣味,宜蘭青農陳文正先生的溫室裡棚架乾淨整齊、光線明亮,讓從城市來訪的我們感到很訝異。
家中務農的陳文正從小在農地長大,長大後投身教職服務,11年前從體育老師轉身回家接手家中農地轉型也陪伴小孩,哈密瓜是自家孩子的最愛,他觀察到瓜類水果買回家後,多數人不會清洗就切開來吃,擔心農藥的殘留,也為了給孩子最純粹的清甜美味,自此開啟與哈密瓜的親密相處。
宜蘭地區是脆質哈密瓜的主要產地,經驗豐富的老瓜農嘗試溫室種植「新世紀」品種哈密瓜,但容易結成畸形或不好的果,最後回歸露天栽種;露天栽種則必須面臨與氣候的拼搏,收成無法穩定,為了解決溫室魔咒,花蓮區農改場不斷尋找新方式與品種測試,最終與文正合作成功找出適合溫室種植的「卡蜜拉」哈密瓜。
獲得了農改場技術指導,也透過試驗讓父親看到成果給予支持,陳文正將溫室整理得井井有序,打破家中過往固定模式,在10月-3月栽種種苗、蔬果玉米,利用栽種種苗中間休息的4-10月改種哈密瓜,並採用溫室離地的栽種模式減少對土地的影響,透過生物防治的方式解決蟲害問題,適當的提供菌種以及好的養分給瓜苗,讓果實得到最充分的營養。
參觀溫室時陳文正如數家珍地教我們認識土質、留瓜的結位,過程中可以感受到他的驕傲與堅持,他也幽默自嘲祖先有庇蔭,但實際上務農時面對的每一株果苗都是珍貴的生命,並不是栽種後就可以輕鬆等收成,農民的作息通常是大清早4-5點出門工作,每天觀察植栽的狀況,從葉子、土壤、水分等去讀懂果苗的狀態,滾動式調整施作方式,幾乎是一整天都要工作,不僅勞力也勞心,付出許多真心與汗水才能得到豐碩甘甜的果實。
陳文正也與我們熱心分享「哈密瓜」與「洋香瓜」的差異,市面上看到有網紋外皮的「哈密瓜」,吃起來果肉柔軟,真實身份其實是「洋香瓜」,洋香瓜有分光滑外皮、細網紋與粗網文的不同外表,「網紋」這個特徵便是容易被誤認為哈密瓜的品種;而真正的哈密瓜果肉清脆多汁,香氣也有所不同,兩種品種都有橘色與綠色的果肉,差異在於果肉的口感,也因此許多水果攤販自己都無法分辨兩者的差異,僅憑外表判斷就稱所賣的瓜為「哈密瓜」。
陳文正所栽種的「卡蜜拉」是宜蘭首支成功打破溫室魔咒的哈密瓜品種,外皮網紋細膩、果肉呈橘色,口感清脆多汁香甜;而「台農二號」網紋洋香瓜則是綠色果肉,口感香軟清甜。兩種果實各有其特別的風味與口感,但清爽的夏日美味令我們非常難忘。
(圖左)
陳文正所種植的脆質哈密瓜「卡蜜拉」,果肉呈橘色,口感清脆爽甜。
(圖右)
植人種植的網紋洋香瓜為「台農二號」品種,外皮是清楚的網紋,淡綠色果肉口感香軟清甜。
從摸索品種開始嘗試,到現在能對哈密瓜的品種、口感、風味如數家珍,陳文正背後所付出的心血有如洋香瓜的網紋,交織出絢麗動人的,果肉的每一口清甜都來自於植人的汗水與期待,我們的感動在咬下卡蜜拉哈密瓜的那一刻,與甜味一起爆發。